李晓莉工作心细,正在制作医护人员在“红区”使用的姓名贴。赵法胜 摄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红区”。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因其感染风险极高被称作“红区”。高能预警,闻之生畏。可这里,却是李晓莉每天“战斗”的地方,也是她演绎“速度与激情”的战位。
来自火箭军某基地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她说,这是在部队一点点练出来的。
李晓莉查看病房信息化系统运行情况。赵法胜 摄
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参加过国际维和,执行过抗震救灾、泥石流抢险等军事任务,见过了太多的“生死一瞬间”,李晓莉更加清楚:“救人如作战,胜负分秒间,多快出一秒,我们就多出一份救治胜算!”
速度就是生命,救治就是打仗!战“疫”月余,李晓莉经历一次次“生死时速”。
李晓莉在护士站统计汇总每天病房物资消耗情况。赵法胜 摄
一天上午,李晓莉查房时发现85岁的郑大爷目光有些呆滞,生命体征检查却基本平稳,她便叮嘱当班护士“多留意”。不出所料,晚饭左右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钾减至常人一半,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到56%。李晓莉结合医嘱立即实施急救:静脉补钾、高流量呼吸、通知重症病房做好插管治疗准备。
一连串有序的救治操作,把郑大爷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郑大爷的儿子也在同屋治疗,亲眼见证了惊险一幕,激动地不知说啥是好,一个劲儿地鞠躬致谢。
“作为护士,不是量体温、测血压、打针送药那么简单,关键时候要有与死神拔河的本领。”当日交班,李晓莉结合这起急救案例提醒大家。
李晓莉和队友查看病房呼吸机状态,保持抢救患者最佳状态。赵法胜 摄
李晓莉曾在外科、呼吸、传染、发热门诊等多个科室干过,经历过数千次的急救,梳理出一条条“护理宝典”:高龄患者防跌倒猝死、高血压患者防昏迷、呼吸道疾病防气管堵塞窒息……
护士赵巧梅说:“关键时刻真管用。”一天傍晚,李晓莉刚出“红区”,赵巧梅便用对讲机呼叫:“34床高奶奶意识不清、进入昏迷。”穿上防护服再进,已经来不及了,李晓莉脑子里迅速闪出一组“数据库”:这位老人年过八旬,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症多半是血压升高所致。
“判断脉搏、呼吸和瞳孔对光反应,抓紧测量血压,打开移动工作站,我们视频对接!”李晓莉沉着冷静地指挥着这场“战斗”。
每次进入病房,李晓莉都要交代医护骨干重点要关注的问题。赵法胜 摄
“脉搏呼吸都有,但收缩压超过200了。”听到这里,李晓莉有了些底,随即视频指挥紧急施救:吸氧、心电监护、口服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40多分钟后,在医生护士的共同努力下,患者脱离危险。与死神较量,李晓莉一身汗,等她走出医院,已是皓月当空,但她却觉得格外轻松。
李晓莉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在她离家当兵时送她一句话:“真的勇士,上了战场应该兴奋,这样才能打胜仗!”这些年来,父亲的“精神衣钵”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
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是最拼的。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 ,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李晓莉对老年患者格外用心,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早日战胜病魔。赵法胜 摄
白衣执甲,血性出征。“红区”里,印下了李晓莉抗击疫情的“激情步伐”。
新环境、新岗位、新任务,李晓莉从建章立制抓起,化繁为简提高效率:各种规章制度上墙,标准要求一目了然;重点工作逐日提醒,头绪再多不打乱仗;重症患者列出“清单”,因症施策“专案护理”;逐人逐项“量化评比”,奖优罚劣激励争先。前不久,光谷院区考核评比,感染十四科夺得护理质量、护理文书、规范管理等多项第一。
在护士站,有个小小“督导栏”,里面每天贴着不同的纸条,这是李晓莉查房后列出当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次日逐条逐项“挂账销账”。
李晓莉关爱老年患者,对一些表达不畅的患者进行按摩交流。赵法胜 摄
采访中,李晓莉拿起一张纸条,上面写着12条“提示”:首次入院评估有缺项、手消毒液开瓶日期未填、62床深静脉置管需重点监护……李晓莉逐一检查过关,又开始记下当天的“问题清单”。她说:“别看问题小,弄不好都会‘针尖大的窟窿刮起斗大的风’。”
医院配发新一代信息化办公系统,不少人嫌麻烦不愿使用。李晓莉加班加点学习“通关”,总结梳理出“操作流程”“使用要点”,轮流搞好帮带培训,“逼”着全科护士人人会操作,逐渐推开“无纸化”护理办公。
在战友眼里,李晓莉是“勤劳小蜜蜂”,但在患者那里,她却被称作“红区小天使”。
李晓莉帮助病房里的一位患者完成心愿,到另一病区为妈妈过生日,送上最美祝福。赵法胜 摄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现象,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患者听了喜笑颜开。护士移倩倩说,李晓莉的这个“特殊规定”,已经坚持十多年了。
“别看一声称呼,真是很暖心。”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陪她聊聊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成天还乐呵呵鼓励其他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今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惦记着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发现王奶奶已经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就想看你一眼。”
“奶奶,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亲自带人把她送出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但在人们心里却愈发高大……(李永飞 许溟 赵法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