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热线 > 健康 >

宫颈癌预防TCT+HPV联合筛查亟须普及

2020-03-23 16:42 编辑:   作者: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 晓想

  “宫颈癌的预防不能依赖宫颈癌疫苗,宫颈癌筛查有待进一步普及落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魏丽惠教授前不久在第五届癌症早期筛查与防治跨界高峰论坛上如此呼吁。

  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持续走高,平均每年以8.7%的速度增长,其中农村地区增长率为10.3%,城市地区增长为5.6%;而死亡率则以8.1%的速度增长,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宫颈癌的新发病例为9.890万,死亡病例为30.5万;到2015年,中国宫颈癌的新发病例上涨至10.643万,死亡病例上涨至47.7万。目前宫颈癌也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前三大癌种之一。

  “宫颈癌疫苗上市以来,市场热度特别高,希望疫苗能够消灭宫颈癌,其实不然。”魏丽惠指出,在世界上预防宫颈癌成绩显著的国家案例中,都是推行了疫苗应用和筛查的结合。“比如澳大利亚,1991年就开始了全民两年一次的细胞学筛查,在2016年疫苗上市以后,对17岁以下的男孩女孩免费接种,现在为止疫苗接种率70%以上。所以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从21%下降到1%。宫颈癌发病率明显下降,澳大利亚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消灭宫颈癌的国家。” 而得益于广泛的宫颈癌筛查,美国近30年来宫颈癌发病率降低了50%以上:1975年发病率为每10万女性14.8例,2011年这一数字降低至了6.7;死亡率也从每10万女性5.55例同步降低至2.3例。

  宫颈癌疫苗是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俗称,宫颈癌是由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感染引起。基于细胞学的女性HPV感染率筛查结果显示,中国女性HPV感染率在9.2%左右,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1.7%,但由于初次性交年龄和性伴侣数量的巨大差异,中西部地区发病率差别较大,其中最高的北京和上海感染率分别为18.8%和18.7%,而较低的新疆和山西则分别只有8.2%和9.8%。魏丽惠表示,宫颈癌疫苗属于预防性疫苗,对于已经被感染的人群,作用有限。但也不是完全无效。因为在中国的多型别感染的人群为少数,70%~80%的感染者属于单型别病毒感染。换言之,单型别感染者接种疫苗之后,没有被感染的型别依然可以起到预防效果。有意思的是,中国女性感染的HPV亚型高度集中,为16、18、52类型,这3种亚型合计占了感染者的90%以上,这也使得筛查和预防成为可能。

  魏丽惠强调,在宫颈癌防治领域,应当采取分层性的策略,对于未感染病毒的青少年人群鼓励以接种疫苗为主;而对于成年人应当普及宫颈癌筛查的意识。

  魏丽惠还建议,未来国产宫颈癌疫苗的上市,可以把价格成本降下来,应当鼓励把宫颈癌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计划。她说:“我希望宫颈癌疫苗也有这样的一个过程,乙肝疫苗被纳入国家免疫计划经历了20多年,希望在宫颈癌疫苗上可以缩短这个过程。”

  我国在《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曾提出,要将女性宫颈癌筛查率提升至80%。但由于各种现实情况制约,我国宫颈癌筛查率普遍较低,其中农村地区筛查率为16.9%,城市地区筛查率为29.1%,即便是筛查情况较好的东部城市群也仅有31.3%。魏丽惠也指出,经过十年时间政府倡导的“两癌”筛查,宫颈癌筛查从意识上已经大大普及了,但还是有死角,不筛查的还是大有人在,“一个女性一生查一次可以预防50%的宫颈癌,意识很重要,现在反复宣传,但中国的覆盖率还不到40%,筛查之路任重而道远。”

  魏丽惠表示,目前主要制约中国宫颈癌筛查的依然是经济因素,最为突出问题就是单次细胞学检查(TCT)对宫颈高级别病变的敏感性较低(50%~70%),需要通过增加筛查次数来弥补细胞学敏感性不足;而另一种筛查方式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查(HPV)即便是阳性,也有8%~10%的可能性不是恶性病变,因此,需要两种筛查方式进行联合筛查,以期获得最为准确的结果。

  魏丽惠教授建议,女性21岁以下如果不是特别高危家族无须检测;21~29岁的年龄段每隔3年做一次TCT检查即可,无须HPV检测,即使发现HPV感染也应以观察为主、定期随访即可,因为30岁以前的HPV感染大多为一过性感染,癌变概率较小;30岁以上的女性,最好每5年做一次TCT+HPV联合检测,这样可最大限度发现宫颈病变的蛛丝马迹,而对于没有HPV检测条件的区域,也应每隔3年进行一次TCT检查。


(责任编辑 :支艳蓉)


资讯标签:

相关报道